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蓝鲸直播训练馆里,金属剑刃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的孩子正专注地练习着基本动作,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与专注,仿佛在诉说着重回剑道的喜悦,这一幕,正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近期努力推动的成果——“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倡议的一部分,作为击剑运动的资深推广者,王钰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击剑不仅是一项竞技体育,更是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尤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帮助孩子们从屏幕前回归运动场,重拾运动的乐趣至关重要。
王钰首先从击剑的历史和特点入手,解释了这项运动为何能吸引孩子们。“击剑起源于欧洲的贵族传统,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它结合了速度、策略和礼仪,能全面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品质。”她指出,击剑要求选手在快速移动中保持冷静,同时运用战术思维预判对手动作,这不仅能提升孩子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耐心和决策力。“许多家长反馈,孩子练习击剑后,注意力更集中了,自信心也增强了,这是因为击剑不是简单的体力对抗,而是需要不断思考和调整的智力游戏。”
王钰举例说,一名曾因学业压力而焦虑的小学生,在加入击剑俱乐部后,逐渐学会了在比赛中控制情绪,最终在市级比赛中获奖。“这不仅仅是奖牌的收获,更是孩子内心成长的体现,击剑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压力下保持优雅——这些品质将受益终身。”她补充道,击剑的礼仪规范,如赛前敬礼和赛后握手,也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尊重与公平的价值观,这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
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许多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减少,电子设备使用率上升,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和心理问题增多,王钰对此深感忧虑,并积极推动击剑运动作为解决方案之一。“我们协会在2023年初启动了一项调查,发现超过60%的孩子每周运动时间不足5小时,这远低于健康标准,击剑作为一种室内运动,安全性高、趣味性强,能有效吸引孩子离开虚拟世界,回归现实互动。”
王钰和她的团队通过组织“击剑进校园”活动、举办社区体验课等方式,让更多孩子接触这项运动,她分享了一个成功案例: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所小学,击剑课程被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后,参与率从最初的10%上升到50%以上。“孩子们一开始可能因为好奇而来,但很快就被击剑的挑战性所吸引,我们看到他们在剑道上欢笑、奔跑,那种纯粹的快乐是无法替代的。”王钰强调,重回剑道不仅仅是恢复训练,更是帮助孩子重建社交圈子和团队意识。“在集体练习中,他们学会了合作与竞争,这对心理健康非常有益。”
为了确保安全,王钰还推动了击剑设备的升级和教练培训计划。“我们引进了更轻便的防护装备,并针对儿童设计了趣味性训练方法,比如用游戏化的方式练习步法和剑术,我们要求所有教练具备急救资质,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享受运动。”

王钰认为,让孩子享受击剑的快乐,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她指出,许多家长最初可能对击剑有误解,认为它昂贵或危险,但实际上,击剑是一项适合各年龄段的大众运动。“我们通过家长开放日和公益讲座,向家长展示击剑的实际成本和安全措施,一套基础装备只需几百元,而且俱乐部通常提供租赁服务,更重要的是,击剑能帮助孩子释放学业压力,培养坚韧品格。”
在采访中,王钰提到一位单亲母亲的故事:她的儿子原本内向寡言,但通过击剑训练,逐渐变得开朗自信。“这位母亲说,击剑不仅让孩子找到了爱好,还让她自己结识了其他家长,形成了支持网络,这让我意识到,运动可以成为连接社区的纽带。”王钰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青少年体育的投入,例如企业赞助和媒体宣传,以扩大击剑的普及面。“我们正与教育部门合作,将击剑纳入体育课程标准,并计划在2024年举办更多青少年锦标赛,让孩子们有展示自我的平台。”
展望未来,王钰充满信心,她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推广“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这一理念,并拓展到更多偏远地区。“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击剑,无论他们的背景如何,我们正在开发在线教学资源,让农村孩子也能通过视频学习基础动作。”她强调击剑运动的国际化视野,“中国击剑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屡获佳绩,这激励了无数年轻人,我们希望培养更多本土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让击剑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带来快乐和健康的方式。”

王钰最后总结道,击剑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更是一种教育工具,能帮助孩子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平衡。“当我们看到孩子在剑道上绽放笑容时,我们就知道,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让孩子享受运动的快乐,就是为他们铺就一条健康成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