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国国家足球队前锋杨旭在一次公开访谈中对当前中国青少年足球培训体系提出尖锐批评,直言其存在“四不像”的混乱状态,并指出球员在成长过程中战术能力缺乏持续性,一旦身体优势期过后便迅速陷入发展瓶颈,这一言论迅速引发足球界广泛讨论,再次将中国青训的长期积弊推至风口浪尖。
杨旭作为中国足球的老将,职业生涯跨越多个阶段,其对中国足球的观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他蓝鲸直播在访谈中指出,目前的青训体系在模仿欧洲、南美等多种风格的过程中失去了自身特色,既未能形成统一的战术哲学,也未能针对中国球员的特点设计可持续发展路径,这种“四不像”的状态导致年轻球员在基础技术、战术理解及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的混乱直接体现在球员培养的“短视”行为上,许多培训机构过于注重短期成绩,例如强调身体对抗和速度优势,利用青少年身体发育期的红利赢得低年龄组比赛,却忽视了战术意识和基本功的长期打磨,杨旭强调,这种依赖身体红利的方式一旦随着球员年龄增长而失效,其技术短板和战术理解力的不足就会彻底暴露,导致球员在职业联赛中后劲不足,甚至早早退役。
中国青训中的战术教育严重缺乏体系性和层次性,年轻球员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接受的是碎片化的战术指令,而非系统的足球思维训练,这与足球发达国家的青训体系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德国、西班牙等国家从少年队开始便贯彻统一的战术理念,强调位置感、团队配合和比赛阅读能力,反观国内,许多青少年队伍在不同赛事中频繁更换打法,甚至盲目跟风国际潮流,导致球员无法形成稳定的战术身份。
杨旭还提到,中国青训在心理建设和职业规划方面的支持几乎为零,年轻球员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针对高压比赛环境的心理辅导,也缺少对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指导,许多有潜力的球员在进入一线队后,因无法适应职业联赛的强度和节奏而迅速陨落,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青训与职业足球之间的严重脱节。
值得注意的是,杨旭的批评并非孤立声音,近年来,众多足球业内人士和媒体多次指出中国青训的资源分配不均、教练水平参差不齐、竞赛体系混乱等问题,尽管足协推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如推行青少年足球联赛、加强教练员培训等,但整体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基层,许多培训机构因缺乏资金和专业指导,陷入“为生存而牺牲质量”的恶性循环。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国青训的困境也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在教育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许多家庭对子女从事足球运动持谨慎态度,足球人口基数难以扩大,职业联赛的不稳定和政策的多变性也让青训成果难以有效输送至更高平台,进一步削弱了青训体系的吸引力。
杨旭的发言无疑是对中国足球青训系统的一次警醒,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系混乱、战术培养缺失和身体红利依赖等问题,中国足球的未来仍将充满不确定性,唯有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青训哲学,强化技术、战术与心理的综合培养,才能真正实现球员的可持续发展,并逐步缩小与国际足球水平的差距。
足协和相关机构尚未就杨旭的批评作出正式回应,足球界普遍期待此次讨论能够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为中国青训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